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颱風與東北季風的共伴

早上林口地區
來了一場滂沱大雨
陸上交通混亂
塞得不免令人焦慮
因此
交代主任
恐怕趕不上九年級校外教學
出發前的叮嚀講話了
果不其然
到了學校
車隊已經離開半個多小時了
只好遙祝一路平安

進了辦公室
從容準備早餐
磨豆沖咖啡
水煮雞蛋
清蒸南瓜
燙一把青菜
加入苦茶油灑點鹽巴
然後攪和
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早餐
15分鐘內搞定
還真佩服自己對時間的掌控

正當開心攪拌時
手突然一滑
ㄎㄧㄤ………一聲……..

整碗雞蛋南瓜青菜
竟然
毫無間隙地翻覆在地上
~~~驚 唉~~~
楞著 傻眼
再次
只好聞著茶油的香味
望著它死盯著五秒鐘
然後掃進垃圾桶

還好 冰箱冷凍庫
有一顆上禮拜同事給的炸彈麵包
電鍋解凍後
配著一杯還算熱的黑咖啡
瞬間一股飢餓得美食的幸福感
全湧上了心頭

這古老的味道已經封存40幾年了
記得高中時候
每天從學校晚自習後回宿舍
總會在巷口的雜貨店買一顆
炸彈麵包
那是每晚讀書後的獎勵品
也是青春肌肉的補充劑
更是對自己承諾要達成目標的
精神食糧
總之
哪種讀書與聯考的味道
霎時間縈繞整個腦海
仿佛嘴吧咀嚼的不是麵包
而是一種看似慘綠
又幸福的青春歲月…

#我們總是在意外中失去預期
#也在意外中獲得甜蜜

窗外襲來涼而不寒的秋風
也傳來一陣一陣15歲的
朗朗嬉笑聲
這笑聲還真舒暢滿懷

#擺放桌上的哆啦ㄟ夢
#給人幻想與樂趣的神奇道具
#善良且樂於助人的個性 
顯示較少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優雅的風景

宋代姜夔的詩作

總是帶著輕愁

過德清:

溪上佳人看客舟

舟中行客思悠悠

煙波漸遠橋東去

猶見欄杆一點愁


又--過垂虹

自作新詞韻最嬌

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

回首煙波十四橋


尤其是過德清

讓我想起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簾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若在超商用餐

我習慣

選個向外的落地窗而坐

望著

車水馬龍

人來人往

節奏飛揚的世界

是一則一則的故事和風景

曾經有位小女孩

立在窗前看著我

眼神交會間

霎時

我成了她的風景


這宇宙與人生

一切事物都是相對

且又互為關聯

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

在同一個時空間裡

可能又成為被看的風景了


放慢腳步

眼觀四方

都是風景

而我也應該意識到

要成為別人眼中

一幅優雅的風景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打擊數位暴力 面對 「未經同意散佈私密像」 須勇氣可 「 家 」

「再不連絡我,我就要散佈你的清涼照」

「竟然跟我分手,我要讓大家知道」

面對孩子在網路上遭受散佈私密影像,家長可以這麼做

1. 留意孩子情緒及行為改變,如拒學、反覆看手機等。

2. 與孩子進行溝通與協調。

3. 家長可參考教育部五不四要

五不:

(1)不違反意願

(2)不聽從自拍

(3)不倉促傳訊

(4)不轉寄私照

(5)不取笑被害

四要:

(1)要告訴師長

(2)要截圖存證

(3)要記得報警

(4)要檢舉對方

 


 打擊數位暴力 面對 「招募引誘」 須勇氣可「 家 」

「我這裡有快速賺錢又輕鬆的好機會」面對孩子在網路上求職, 

 可能面對的招募引誘,一不小心可能受騙,面對招募引誘事件,

您可以這麼做

1. 確認孩子金錢需求與規劃。

2. 與孩子討論打工目的與內容。

3. 孩子若有負面情緒或不明金錢來源,建議

家長可多關心。

家是談愛的地方,面對孩子遭遇到網路招募引誘事件, 

請陪伴孩子一同處理,傾聽孩子的需求與想法 

 


打擊數位暴力 面對 「網路跟蹤」 須勇氣可「 家 」

「我知道你在哪裡,我要去找你」

「我要公開你的電話及個人資料」

網路時代面對孩子在網路交友,可能會無意間曝露自己個人資訊,

面對網路跟蹤事件,您可以這麼做

1. 不先否定孩子交友的需求。

2. 和孩子討論網路個人資訊安全議題。

3. 協助在社群平台設定隱私權保護及不隨意暴露自己的出入地點。

4. 若真發生網路跟蹤事件,請家長提醒孩子

要立即截圖蒐證並尋求協助。家是談愛的地方,

面對孩子遭遇到網路跟蹤事件,

請陪伴孩子一同處理,並安撫孩子緊張的情緒


 

 打擊數位暴力 面對 「性勒索」 須勇氣可「 家 」

「你不依我嗎我要把私密照傳給同學」

「你要我刪掉私密照嗎那你再給我更多張 」

面對孩子在學校或外面,可能會遇到性勒索的情形,

家長這時候需要陪伴孩子度過最艱難的

時刻,您可以這麼做

1. 請您先穩住情緒,與伴侶共同討論後續處理方式。

2. 陪伴孩子還原事發經過,傾聽不責怪。

3. 尋求相關的協助。

家是談愛的地方,面對孩子遭遇到性勒索事件,請陪伴孩子度過難關

 

 

打擊數位暴力 面對 「 人肉搜索 」 須勇氣可「 家 」

「太精采了 我要去肉搜當事人 」

「你就是欠開副本,我要公開給大家知道 」面對孩子可能會遇到

人肉搜索 的情形,家長 、老師及同儕 可以這麼做

1. 同儕不取笑、不轉傳 。

2. 告訴家長並請求協助 。

3. 肉搜事件約有一週的活躍期,這將是孩子感到最痛苦的時間 ,

此時需要家人 細心陪伴 。

家是談愛的地方,面對孩子遭遇到人肉搜索事件,

請陪伴孩子度過 最艱難的時刻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人生的過程

    早期拜讀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有感於他根深柢固的文化素養、有一筆江山、一字春秋的流暢文筆、也有濃厚紮實的民族情懷,為文篇章、字裡行間,充滿對文化的緬懷及對文化創新的思維與期待。他的優美文字,精準地道出他對華人文化的熱情與傳承,那種幾乎浸入骨髓的文化素養,隨著時代的演進,也在亦步亦趨的專研中,以華人文化為根基而築成了一條邁向與世界接軌的大道。

    記得前幾年余秋雨先生到台灣各地宣講的「君子之道品德教育」尤令人印象深刻。品德是文化素養的展現,也是反觀自我生命最貼切的元素,對生命自我的實現與期待,總能在從容不迫的行道間展現它最美的光彩。最近他將過去所有的著作,對有關生命的議題做了一次整理和歸納,名之為「人生風景」,那種令人震撼的文字,所傳達的生命議題,確實有警醒現代人的忙碌與盲目。他說﹕「人生的過程,在多數的情況下遠遠重於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滋味,在於品嘗季節的詩意---從自然的季節到生命的季節。」於是,我們來讀一讀他在這本書的卷首裡所呈現的一段美麗的文字,同學們或許可以從中體會出一些新意﹕

那天,我實在被蒙古草原西邊的胡楊林迷住了。薄薄的霞色把那一叢叢琥珀般半透明的樹葉照得層次無限,卻又如此單純,而霧氣又朦朧地瀰散開來。

正在這時,一匹白馬的身影由遠而近,騎手穿著一身酒紅色的服裝,又瘦又年輕,一派英武之氣,但在胡楊林下只成了一枚小小的剪影,劃破寧靜……

白馬在我身邊停下,因為我身後有一個池塘,可以飲水。年輕的騎手和氣地與我打招呼,我問他到哪裡去?他靦腆地一笑,說;「沒啥事。」

「沒啥事為什麼騎得那麼快?」我問

他遲疑了一下,說;「在帳篷打牌,撲克牌少了幾張,到鎮上買副新的。」確實沒啥事,但他又說了,這一次他要騎八十公里。

他騎上馬遠去了,那身影溶入了夜色胡楊林的過程,似煙似幻。

我瞇縫著眼睛遠眺著,想﹕他不知道,他所穿過的這一路是多麼美麗;他更不知道,由於他和他的馬,這一路已經更加美麗。

八十公里的絕世美麗,與他的目標---那副撲克牌相比,熟重熟輕?

我要用這個景象來比擬人生。人生的過程,在多數的情況下遠遠重於人生的目的。但是,世人總是漠然於琥珀般半透明的胡楊林在薄暮下有一匹白馬穿過,而只是一心惦記著那副撲克牌。

請不要過於在乎馬匹起點和終點的那個賭局。賭局窗外,秋色已深。

 

【人生素養】

不隨便麻煩別人的人,其實都挺善良的

“每一天都會告訴自己:要好好控制情緒,不抱怨,謹言慎行,這不是將自己變的懦弱和沒有性格,而是在慢慢的提升自己。

凡事不以惡意揣度別人,不以私利給他人添堵,不妄自菲薄,也不詆毀他人,這是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不給人添煩惱,也不希望別人麻煩自己,這也許是常態的心境......不隨便麻煩別人的人,其實都挺善良的,喜歡跟這樣的人交朋友。

在這個吵得人分不清東南西北的世界裡,我們手裡所持有的乾乾淨淨的初衷,不多了。

握好了,別丟了。明天還要趕很遠的路。

切莫垂頭喪氣,即使失去了一切,你還握有未來。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如果你想飛,你就要放棄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

沒有結局的感情,總要結束;不能擁有的人,總會忘記。

人生沒有永遠的傷痛,再深的痛,傷口總會痊癒。

人生沒有彩排,好好珍惜現在,把握生命中的一分一秒。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過去的不再回來,回來的不再完美。

每一個繁花似錦,都經歷了暗濤洶湧;

每一個鮮豔奪目,都經歷了風雨無阻;

每一個風光無限,都經歷了黯然傷神。

看得到的美好,看不到的傷痕,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更懂得背後的力量。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莊子空船

早上公車上聽了意公子的「一個人的戰爭」---莊子用一艘空船,化解了自我的情緒。

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而情緒的發動都來自於物外的對應。

莊子說:「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暴躁之人之所以不怒,是因為他面對的是虛無的東西;

而「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 則必以惡聲隨

之。」三呼不應,溫馴知人大發脾氣。乃因那人在船上相應不理。


做人難,人與人的相處更難。人的痛苦大多是由於有了自我,因為自我,便起了人與人的衝

突,也帶來了自己和別人的痛苦。

反過來說,人若能將自己空虛掉,變成像一艘『空船』便能自在悠遊於世,那麼還有誰能傷害

他呢?也就是莊子所言:「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如何將自己空虛掉,變成一艘空船呢?就是卻除外在與內在的自我形體。

有朝一日,當別人把你看成空船時,便能勝物而不傷。



《莊子》外篇.山木 的原文是這樣的: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 則必以惡聲隨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 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莊子說:

「我們乘一艘方舟渡河時,如果上游漂來了一艘沒有人乘坐的空船,觸撞了我們的船時,就算脾氣再暴烈的人,他也不會發怒,而只會輕輕地將空船推開。

如果那艘船上乘坐了一個人,我們就會喊叫,要他把船撐開,以免相撞而翻了船。喊一遍沒聽到,喊兩遍又沒聽到,喊第三遍時,它還是一直撞過來……。

這時就算是一個溫和的人,他也會惡口而出,發起脾氣來。

為什麼先前不發怒,而現在卻生氣大怒呢?

因為先前是一艘空船,所以不怒;如果船上有人,就會引起我們大發脾氣了。

所以人若能將自己空虛掉,變成像一艘『空船』一樣的悠遊於世,那麼還有誰能傷害他呢?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

 終生學習,至死方休。心寬路更遠! 百歲佛學大師的精神養生法-松原泰道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學大師,生於1907年。

 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

松原泰道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由此人生可分為兩個階段: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奠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的最有價值的階段。

65歲那年,他發表《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從此四方講學,還年年推出新作品,迄今著述超過130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松原泰道致力於推廣一種佛教生活哲學,把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佛學經典與智慧寫成易於理解的著作,也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成為一套經世致用、充滿智慧的人生?。

有人問他:你的長壽秘訣是什麼?他爽朗地笑起來:“哪有秘訣?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

他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辭世。他自幼到成年都是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標準都達不到。大學時,他還得了一場病,差點命赴黃泉。

松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也許,只能從精神層面尋找長壽依據。果然,他說,他一向看重精神養生法

 

親身經歷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了腎病,奄奄一息,卻遇到了一位好醫生。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憂鬱了,你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導致的。我們能不能來個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來治,心裡的病由你來治。”這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了他,他開始樹立信心,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腎病很快就好了。這次康復給了他深刻的啟示:心態健康最重要!(心轉並自癒)

他 去外地講學,午間到一家餐廳吃了一個便當〈註:盒飯〉,便當裡有一個裝筷子、牙簽的紙袋,上面印了一闕歌詞:“見也難,別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秋風匆匆吹過,一生只見了這一回。”當時,有三個藝伎表演這闕短歌,優美而感傷。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已經見不到這三個人了,就像歌裡說的那樣。他意識到:一切稍縱即逝,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臨出發前,天氣預報說颱風即將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於是他退了票。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被颱風襲擊,整個船沉沒,死了1200人。聽說船上有一個美國牧師,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個女人懷抱孩子卻沒有救生圈時,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給了女人,女人和孩子獲救了,他卻被淹死了。這場悲劇震撼靈魂。從那時起,松原泰道覺得,他的生命是別人給的,他要學著多捨少取,回饋他人,要“用懺悔和布施之心創造萬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養生法就這樣形成了。

三不原則

精神養生法還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

1.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規的事;

2.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

3.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學習。中國有個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認為說得很有道理。

 

終生學習

有一位曾探訪松原泰道的人說:原以為,一位百歲老人會枯萎得如同核桃殼一般,沒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潤澤、明朗。他的笑容如冬日陽光般溫暖,話語間有一種與萬物共生其榮的欣喜和感激。


近日,松原泰道在寫一本書《學習死亡》。他說:死亡像不停行走的鐘,每一秒都存在,也許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但寫不完有什麼關係呢?人生總是半途終結的。我們每天只需盡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

他的座右銘是:終生學習,至死方休!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溝通是意見的交換

 溝通是意見的交換



蘇東坡在《題西林壁》寫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事物本身的真相只有一種,但是,從不同角度切入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是非沒有必然,對錯沒有標準,但執於自己的看法,恐怕就成了「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有人說:溝通是意見的交換,協調是條件的交換,談判就是利益的交換。單純的校園文化談不上條件與利益,有的是意見的不同。多元文化的社會有不同意見是常態,但是,務必尋求大家都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理直不一定要氣壯,娓娓道出真理,讓人信服投地,才是溝通最高境界。也唯有透過良善的溝通,組織文化的正向制度才能更健全。



【小品文欣賞】

你無法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

大學階梯教室裡,一場演講會即將開始。

主講人是蜚聲海內外的知名教授,海報兩天前就貼出去了,反應異常熱烈,同學們紛紛趕到現場,要一睹教授的風采。離開講還有十分鐘,學生們紛紛進入到會場中,在他們跨進會場的一瞬,不約而同地發現腳下有一塊香蕉皮,在抬腿避開時,都不忘埋怨兩句:是誰這麼缺德?一點公共意識都沒有!組織者是怎麼搞的?現在的人,什麼素質?大家嘰哩咕嚕抱怨著跨過那塊香蕉皮,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靜等著教授的光臨。

幾分鐘後,教授準時到達。他也發現地上的香蕉皮,扶扶眼鏡上前仔細端詳。教室裡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伸長脖子,看教授的一舉一動。教授看清楚腳下是一塊香蕉皮,勃然大怒,指著它大聲說道:「你怎麼可以呆在這個地方呢?你應該是在垃圾桶裡睡覺!怎麼這麼沒有公德心、沒有環保意識,要是有人踩到你摔傷怎麼辦?你太不象話了!」

憤怒讓他的眼鏡在鼻樑上跳動著,讓人一下子想起被小事激怒的唐老鴨,聽眾席上頓時傳來一陣陣笑聲。教授沒理會,繼續憤怒,對著香蕉皮繼續發火。

聽眾席上,有學生不耐煩了,大聲說:算了吧!教授,別費力氣了,你不可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教授聽了,突然,轉過頭來,滿臉紅光地笑了,並伸手把香蕉皮撿起來,放進講臺旁的垃圾桶裡,用紙巾擦擦手說:剛才那位同學說什麼?能再說說嗎?教室頓時靜了下來,沒人說話。教授說:我聽見了,你不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這就是我今天晚上演講的題目!這時,牆上的大螢幕上開始播放同學們剛才入場時的鏡頭,同學們千姿百態地跨越香蕉皮和版本各異的埋怨聲清晰地傳了出來。大家最初哄笑著,慢慢變得雅雀無聲。

教授說:這是我特意安排的一個環節,我想給大家講的道理,其實你們已明白並喊了出來。但對你們來說,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而用道理指導自己的行為,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我相信,在坐的幾百名同學,沒有一個人不懂得香蕉皮是罵不進垃圾桶的,但大家缺乏動一動手,以舉手之勞去改變現狀的行為。這就如同許多人感覺社會冷漠,而又吝於付出一個笑臉;埋怨環境污染,卻又不願意撿一片垃圾;咒怨腐敗和貪污,遇事卻本能地想去托關係走後門;感歎道德水準下降,卻又不願意身體力行地去做任何一件善事……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埋怨和咒?。
幾乎所有人都不願意身體力行去做事。責任永遠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永遠都是受害者!這些做法與心態,無限放大了消極面,而使人看見的都是絕望。

事實上,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社會的每一分進步,都是需要人們用行動去構建,如果我不亂扔垃圾,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污染源;如果我再將身邊的垃圾清理掉,世界就乾淨了一分;如果我的行為感化並帶動了一個人,那麼世界上又多了一份乾淨的原因。

地球上只有五十多億人,這不是一個望不到邊的數字,因而,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五十億分之一,抱有信心。記住,垃圾不會被罵進垃圾桶,你得行動!從現在開始!教授的演講結束了,會場裡響起聲音宏大但情緒極其複雜的掌聲。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